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
作者: [美] 若昂·德让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出品方: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How Paris Became Paris: The Invention of the Modern City
译者: 赵进生
出版年: 2017-7
页数: 316
装帧: 精装
丛书: 译林·城市故事
ISBN: 9787544767460
编辑推荐
若昂.德让的这部巴黎现代城市史,不仅从各种城市设施出发,为我们展示了巴黎现代性的躯壳,还从生活方式和观念入手,为我们点明了巴黎现代性的灵魂。
内容简介
到底是什么令巴黎从众多中世纪城市中脱颖而出,率先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伟大城市。若昂.德让在本书中为我们逐一介绍了巴黎城市建设的各项发明,包括桥梁上的观景平台、林荫大道等史无前例的现代基础设施,还有城市照明、公共交通、时尚购物等全新的现代生活方式。
作者简介
若昂.德让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法国历史和文化专家,著有《时尚的精髓》等十本专著,现居费城。《纽约时报》给予她高度评价:“读懂她的书不需要太多背景知识,可是读完之后,你就成了一个法国通。”
精彩书评
若昂.德让是一位富有见地的作者,将地图、绘画和导游手册等丰富的原始资料在本书中一一呈现,为我们展示巴黎的历史发展如何给城市建设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出版人周刊》
目录
引 言 “宇宙之都”
第一章 走向现代的起点:新桥
第二章 “灯火之城的光芒”:孚日广场
第三章 “魅力之岛”:圣路易岛
第四章 革命之城:投石党运动
第五章 敞开之城:巴黎的林荫大道、公园和街道
第六章 光和速度的城市:改变都市生活的市政服务
第七章 时髦之都
第八章 金融和新财富之城
第九章 浪漫之城
结 语 看见城市的历史:绘画和地图中的巴黎变迁
致 谢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索 引
精彩书摘
结 语
看见城市的历史:绘画和地图中的巴黎变迁
19世纪50年代中期,离路易十四启动他的首都大规划过去整整两个世纪,当时的拿破仑三世下令对巴黎进行新一轮改造。这位皇帝任命乔治—欧仁·奥斯曼男爵执行这项工程。奥斯曼既非建筑师也非城市规划师,而是一位技术官僚和行政官。就像前一次改造,这次重塑也给巴黎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奥斯曼的工程尽管在规模上比前次宏大,却难说更胜一筹。按照他的思路完成的工程,很大程度上沿袭了17世纪时确立的规划模型。
这次规划在巴黎市区增加了以蒙梭公园和布罗涅森林为主的公共休闲空间,用以搭配位于市中心的杜乐丽花园等公共花园。前次规划曾考虑建造一条林荫大道,方便了巴黎人在城市周边的活动。而这次新增了一条南北轴线的林荫大道,为城市中心增加了一条主干道。沿着巴黎的林荫大道两边拔地而起的,是人们口中的“巴黎式”建筑,而许多第二帝国建筑的特色,从复折屋顶(又称蒙萨式屋顶)到块状砖头,早在17世纪便已成为巴黎风的元素。甚至奥斯曼用作新巴黎枢轴的星形广场也并非原创,而是扩充了1670年的星形方案构想。当年该方案的目的,就是连接香榭丽舍大街和布罗涅森林。
鉴于19世纪的巴黎风格如此接近17世纪的规划,我们便不难理解,19世纪许多林荫大道文化特有的建筑物(从巴黎咖啡馆、拱廊市场到百货大楼)实则是对17世纪确立的模型的扩展。也不难理解,那些奥斯曼规划下的巴黎的代表性人物(从金融家、银行家、妓女,到时髦的巴黎人)仿佛是两个世纪前巴黎形形色色人物的转世。
然而,面对巴黎的变化,19世纪的人反应却与那些17世纪的市民大为不同。城墙被改成宽阔的散步空间,17世纪的巴黎人对此喜闻乐见,他们享受漫步的乐趣。而19世纪的巴黎人不像17世纪的前人那样乐于迎接变化。
1857年,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写下《天鹅》,反映奥斯曼的规划对城市景观的侵蚀。他写道:“不在了,这古老的巴黎”,句尾加上感叹词“hélas”(“哎”)。波德莱尔忧伤的“hélas”以及他对“巴黎在变”的“忧郁”,也反映了当时许多人对奥斯曼改造巴黎的态度。他们恋旧惧新。他们担心,新的林荫大道和其所带来的新型公共生活会永久地毁灭他们心目中的巴黎。
最能表现两代见证人对巴黎改造的反应差异的,莫过于用来指导两次规划方案的两张地图的命运了。奥斯曼效仿路易十四制作了规划图;他比照两种不同的景观作决策:一种是当下的巴黎,另一种是容纳其规划项目的巴黎。就像巴勒—布隆德尔地图一样,这些规划图陈列在巴黎市政厅里。作为巴黎蜕变的一个象征,巴勒—布隆德尔地图一直受后人敬仰。然而,1870年9月爆发了反对拿破仑三世的起义,并建立了巴黎公社。起义中,愤怒的暴徒闯入市政厅,他们的头领把奥斯曼的规划图撕成碎片—这恰恰反映了当时大众对规划图所代表的新巴黎的愤怒和抵触。
……
前言/序言
引 言
“宇宙之都”
一座城市何以伟大?
17世纪以前,欧洲最负盛名的城市以其悠久的历史著称。游客怀着敬仰之心来到罗马,瞻仰古迹和老教堂。他们没有追求新奇和刺激,而是寻找艺术的灵感,沉迷艺术的世界。到了17世纪,一种新的都市空间和生活模式诞生,并为后世的所有城市效仿。正如现代城市的定义所言,设计一座现代的城市,是以它别样的风采吸引游客的目光。在那时,居住建筑和史无前例的城市设施取代了过去宏伟的宫殿和教堂。无论对巴黎的居民还是前来的游客,城市体验都得到了重塑。现代的城市面向未来,而非过去:速度和变化成为城市的代名词。
很快,许多欧洲人便发现,只有一座城市配得上现代之名。这座城市就是巴黎。
到了17世纪末期,一种新的出版物诞生。这是一类专为徒步探索城市的游客设计的袖珍游客指南和地图,也是当代旅行指南的鼻祖。这类出版物起初向欧洲人介绍巴黎。在这类书的作者看来,巴黎这个地方如此具有革新精神,需要用这样的方式去观察和理解。到了1684年,热尔曼.布里斯(Germain Brice)的作品《巴黎的奇趣景点新指南》成为18世纪50年代之前所有城市旅行指南中最畅销的一本,很快就被翻译成英文版的《巴黎新指南》。